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 - 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
发布时间:2023-10-01 03:43:58

  啤酒,又叫麦酒、液体面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普及范围最广的酒精饮料之 一。啤酒最早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于外来酒种。自 1900 年(清朝光绪十六 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市首先建立乌卢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厂,再到 1904 年中国首家 自建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在哈尔滨设立,直至今日,中国啤酒产业历经百 余年历史,实现了从近代啤酒业向现代啤酒产业的跨越。从啤酒产业链的布局来 看,啤酒产业链主要有上游的原材料,包括酿造啤酒所必须的大麦、小麦、啤酒 花以及食品添加剂等;中游的制造,通过不同的工艺、原料酿造出不同种类的啤 酒,包括熟啤、生啤、黑啤、白啤以及纯生啤酒等;下游的消费,经由不同的销 售渠道,分销商、经销商以及线上电商等直达消费者。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1)

  1900-1949 为中国啤酒业的萌芽期,此阶段中国啤酒业发展缓慢,分布不广且产量 较低。这一时期以外商投资建厂为主,绝大多数啤酒厂在外资、民营资本和民国 政府之间交替经营,经营极其不稳定,主要原材料及制造工开云网站艺、技术完全依赖国 外。同时,由于这个阶段外国侵略、战争、革命等多重因素造成国内经济比较困 难,居民消费能力普遍较低,啤酒消费局限于在华外国人、外国军队、上层华人 等。至 1949 年,我国仅有七八家啤酒厂,啤酒年产量在 7000 千升。

  虽然此阶段国 内啤酒工业发展还较为落后,生产技术也参差不齐,但也有个别企业开始崭露峥 嵘,如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1945 年正式更名 “青岛啤酒”),1906 年荣 获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首家获国际金奖的中国企业。1948 年,青岛啤酒开始大量出口至新加坡,正式宣告进入国际市场,开创了中国啤酒进入国际 市场的先河。

  建国以后,中国啤酒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单纯的对外依赖,逐步通过合作 和技术引进,实现了啤酒酿造生产技术的国产化,摆脱了原材料依赖进口的落后 状态。特别是,建国初期,通过接受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控制的啤酒企业,实现 了啤酒产业国产化。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啤酒开云网址行业相关技术的消化、研究,国内 积累了一批啤酒行业人才,也集中建设了一批啤酒厂,产量逐渐增加,啤酒行业 步入发展正规。1978 年底,中国啤酒按行业产量达到了 40 万千升,是建国初期的 50 多倍,国内啤酒企业也逐步开始走出国门,探索国际市场。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2)

  改革开放后,中国啤酒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借助于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 地区大力推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1985 年国家实施的“啤酒专 项工程”,正式拉开了啤酒行业第一次变革的序幕。一时间,啤酒厂商如雨后春 笋般,遍布大江南北。至 1988 年底,全国啤酒厂家达 813 家,总产量达 656 万千 升,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大啤酒生产国。鉴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总数 不足 700 个,基本形成了每个城市至少拥有一家啤酒厂的“千城千啤”区域割裂格 局。

  1979-1994 年,国内啤酒产量年均增幅为 22.93%,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总产量从 52 万千升增长至 1415 万千升,总产量翻了超 27 倍。直至 1994 年,雪花啤酒的诞 生,中国啤酒行业未来的巨头企业:重庆啤酒、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 以及华润啤酒已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也为后续整个行业的市场整合奠定了基 础。1995 年开始,中国啤酒产量出现拐点,规模增速开始放缓,下降至个位数增 长。

  随着啤酒行业规模增速的放缓,中外酒企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快速跑马圈地阶 段。在此期间,华润、青岛、燕京啤酒快速整合成为本土酒企龙头,而百威英 博、嘉士伯(2008 年开始收购重庆啤酒股权,2013 年控股)、SAB(入股华润啤 酒)通过参股、并购的方式成为外资酒企业三大龙头。2002 年,中国啤酒产量首 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直至 2013 年经过快速增长期与行业整合期 后,中国啤酒产量以及人均消费量见顶。同年,行业龙头市占率(CR5)达 70.2%, 中国啤酒行业也由增量市场与并购式扩张逐步转入存量博弈阶段。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3)

  自 1965 年以来,全国啤酒产量一路高歌猛进,几乎连年实现正增长,然而,随着 1996 年开始的并购浪潮进入尾声,过剩产能的去化以及人口结构转变等因素,国 内啤酒产量于 2013 年登顶达 4982.79 万千升。随后,国内啤酒产量便呈现出逐年 下滑的态势。市场也由此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在此阶段 3+2 的行业寡头竞 争格局也逐步形成。虽然总体上来看,近十几年来行业竞争格局基本保持相对稳 定,但从各大企业的经营战略来看,龙头企业之间在市场份额上的角逐却并未停 止的竞争。特别是,2017 年以后,高端化转型日益成为行业共识,各大啤酒企业 相继发力高端市场,抢占中高端市场份额,这也拉开了啤酒行业下半场竞争的序 幕,或重塑目前行业的竞争格局。

  纵观行业百廿年发展历程,国内啤酒行业从最初的外商投资建厂—技术引进、国 产替代—快速发展——逐步迈向成熟市场历经多个发展阶段,行业驱动力也逐步 由早期的产能扩张逐步向结构提升转变。受啤酒生产与销售半径(产地销)限 制,早期啤酒行业主要以区域市场为核心,各区域啤酒品牌不胜枚举,这也形成 了当时“千城千啤”区域割裂的市场竞争格局。直至 1996 年,青岛啤酒率先掀起 行业并购热潮,同时外资品牌相继入局中国市场,以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 亚太以及燕京啤酒为首的啤酒生产企业凭借并购式扩张快速崛起为全国性龙头, 2013 年全国啤酒产量见顶标志着行业增量竞争的时代逐渐远去,行业寡头格局也 基本成型。

  与此同时,啤酒行业下半场存量博弈逐步拉开序幕,行业共识在于: 消费升级大 势所趋,因而为满足消费者高质量消费需求,行业高端化转型同样势在必行。随 着各大酒企业相继发力高端产品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僵 持已久的市场竞争格局也有望发生变化。随着行业高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产品 售价空间被打开,同时结构升级下关停无效产线、提升产能利用率等降本增效措 施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啤酒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4)

  中国啤酒产量自 1990 年-2012 年持续上升,并于 2013 年达到 4983 万千升的峰值。 随后,全国的啤酒总产量便一路下滑,2020 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啤酒产量规模更 是同比萎缩 9.4%,至 3411 万千升。十年时间,中国啤酒总产量从 2010 年的 4490 万千升下滑至 2020 年 3411 万千升,产量萎缩超 24%。2021 年因基数原因,中国 啤酒产量迎来了一定程度的回补性增长,达 3562 万千升,同比+4.4%。

  中长期啤酒销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看:1、人均饮用量:受国家饮酒传统的文 化的影响,与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啤酒饮用量偏低。 在中国,白酒仍然是高端宴请与正式场合的主流选择,因而在中国酒文化里传统 烈酒占据着更为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由于酒文化形成的对传统烈酒的消费习惯 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均饮用量的提升。无独有偶,与我国酒文化相近的日本、 韩国人均啤酒饮用量的提升也受到相同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人均啤酒饮用量约 为日韩的 3/4,且已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提升空间或相对有限。

  2、消费群体,啤酒主力消费人群的年龄集中在 20-50 岁左右,随着中国老龄化程 度不断提高,同时生育意愿不断走低,中国啤酒的主力消费人群数量有着逐年萎 缩的趋势。数据上来看,自 2013 年开始,中国 15-64 岁人口数便开始逐年下滑, 从 10.1 亿人,下滑至 2021 年 9.6 亿人,总体下滑了 4.5%,这也是啤酒产量逐年下 降的其中一个原因。2020 年 15-64 岁人口规模一度同比下滑 2.7%,中国老龄化有 进一步加速的趋势。我们认开云网站为,中国啤酒主力消费人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在短期内 很难转变,仍是啤酒销量提升的一大阻力。而中长期,则主要取决于中国政府对 提升生育率的相关政策能否有效实施,政策的关键在于居民生育意愿的提高。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5)

  3、消费观念,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健康的消费理念逐步成为主流,影响着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小酌怡情、大饮伤身,酒精饮料从喝得多向喝的少、喝的好 的消费理念转变。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总体的酒精饮料饮用量呈现逐年 下降的趋势;不过,从结构上看,在酒精饮品的销量当中啤酒的占比保持稳中有 升的态势,说明啤酒在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仍具备一定的需求刚性。

  4、以史为鉴,结合美国、日本啤酒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1952-1980 年是美国啤 酒行业快速成长期,人口红利叠加主流厂商普遍奉行“低价跑量抢夺市场份额” 的竞争策略,美国啤酒产量快速增长。随后进入 1980-1994 年,虽然美国啤酒主力 消费人群仍在增长,但受到健康诉求等因素的影响,美国人均啤酒饮用量自 1980 年开始不断下滑,这也导致美国啤酒产量停止增长,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该阶 段美国啤酒行业产量复合增长 0.29%。1994-2020,健康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其他 低度酒饮、饮料化酒饮的竞争影响,美国啤酒产量开始缓慢下滑,该阶段美国啤 酒行业产量复合增长-0.72%。

  与美国啤酒行业发展历程类似,1974-1984 年日本啤酒行业处于量价齐升阶段,产 量复合增速为 2.61%,均价复合增长 6.84%。1984-1997 年,日本仍处于快速成长 期,人口增长红利及啤酒渗透率的提升共同推动行业产量快速增长,期间日本啤 酒产量复合增速为 3.41%。直至 1997-2020 年,日本啤酒行业进入成熟阶段,由于 日本啤酒主力消费人群开始下滑,同期,日本 15-64 岁人口数量从 8703 万人下滑 至 7509 万人,整体下降 14%;同时受健康诉求提升的影响,导致日本人均啤酒消 费量逐年下滑,整体啤酒产量增长乏力,此阶段日本啤酒产量复合增速为-1.52%。

  综上,从中长期角度,我国人均饮用量提升空间相对有限,健康的消费理念会持 续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又是一个未知且漫长的过程,参考 美、日啤酒各发展阶段,我们预期中国啤酒行业中长期会以温和缩量为主。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6)

  从目前各国啤酒的零售价格来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啤酒单价仍 远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甚至不及新加坡的 1/7,马来西亚的 1/5、印度尼西亚的 1/3。而从啤酒的出厂价格来看,目前中国大陆啤酒的出厂价格也要低于全球平均 值,约为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啤酒出厂价的 1/5。伴随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进一 步上升,中国啤酒的吨酒价格尚有长足的提升空间,这也是当前中国啤酒行业规 模进一步走阔的主要驱动力。

  啤酒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包括大米、大麦及啤酒花等)、包装物(包括铝、 玻璃、瓦楞纸等)、直接人工成本以及其他制造费用构成。以青岛啤酒为例,原材料大概占啤酒生产总成本的 17%,包装物占比约 50%,这两块成本共占据青啤 生产成本的近 70%。当生产商成本端面临较大压力时,直接提价的意愿增强。

  啤酒行业上一个涨价周期在 2018 年,起因即是原材料涨价。2016 年原材料价格先 行上涨,包材、运费涨幅随后扩大,啤酒产商纷纷以提价应对。因不同原材料的 库存情况、采购方式/时点的不同,通常反映到报表端会有一定滞后,多数企业提 价时点发生于 2017/2018 年。

  与 2017 年类似,受疫情冲击以及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的影响,2020 年下半年开始 啤酒原材料价格再度出现大幅度上涨。2021 年,大麦价格上涨 23.4%,铝价涨幅超 30%,瓦楞纸价格年内最高涨幅超过 20%。2021 年 4 月以来,华润、青啤等多家龙 头啤酒企业宣布多款产品在出厂价、终端价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提价,以缓解成本压力,保持健康的盈利水平。而大麦作为啤酒生产的重要原料,其价格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形势变化。海关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大麦主要进口来源为法 国、加拿大及乌克兰,其中乌克兰供应 26%的大麦进口量。乌克兰作为世界主要 的粮食出口国,俄乌冲突的持续也进一步加深对国际大麦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担 忧。总体而言,短期成本压力驱动行业进行集体提价,对于啤酒行业规模的提升 会产生较为显著的短期推动作用。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7)

  以应对成本上升,进而调整啤酒销售价格的做法,仅仅是企业为了缓解成本压力 以维持正常利润空间的防御性动作。因而,提价的影响只是短期的,提价的同时 对于啤酒销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相比而言,以高端化转型为发展方向的 产业结构升级是啤酒行业长期结构优化以及吨酒价格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2022 年天猫啤酒趋势白皮书》显示,2021 年低端和中端啤酒销售金额维持在 5%-10%的同比增速,而高端啤酒的销额增速超过了 20%,而奢华啤酒同比增速更 是高达 40%。从啤酒价格接受度调查来看,以 80 后、90 后甚至 00 后为主力的啤 酒消费者更多地关注啤酒口感,对于价格敏感性普遍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 动啤酒生产企业进一步做优产品质量,推进行业的高端化转型。我们预计,随着 需求侧消费升级的深入推进以及主力消费人群消费关注点的转变,同时供给侧产 品提价与产品布局的结构优化调整,将推动中国啤酒行业价格中枢逐步上移,带 动行业规模进一步走阔。

  中国啤酒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较为清晰,整体市场集中度较高。截至 2021 年,以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重庆啤酒以及燕京啤开云网址酒为首的五大全国性啤酒 龙头占据全国啤酒行业 72.2%的市场份额,而以珠江啤酒、金星啤酒等区域性啤酒 厂则占据 4.8%的市场份额。此外,受啤酒生产和销售特点的限制,即啤酒生产重 资产属性较为突出,规模化可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同时,啤酒销售受半径限制, 以地产地销模式为主;五大啤酒龙头在国内不同区域市场各有倚重。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8)

  其中,华润 啤酒作为目前市场的绝对龙头,在吉林、辽宁、四川、贵州、安徽以及江苏 6 个市 场市占率都超过 50%,是拥有绝对优势市场最多的酒企,覆盖区域贯彻东西;青岛啤酒在沿黄河流域省份优势较为显著,其市占率超过 50%的省份包括山东、陕 西、山西、上海以及海南;百威在福建、江西以及湖北拥有绝对优势,其华南地 区市场份额居前;而重庆啤酒侧重于西部市场布局,其在重庆、宁夏、新疆、西 藏市占率超过 50%;燕京啤酒核心占据北京市场,其在内蒙古以及广西同样拥有 绝对优势。总体来看 ,绝大部分地域市场均已跑出领头羊,达到区域竞争趋于平 衡的状态。然而,部分经济大省,由于市场体量较大,酒厂之间竞争焦灼等原 因,至今尚未分出上半场赢家,如浙江、广东、湖南等。

  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经过 1996-2013 年行业整合期,行业集中度得到了 较大的提升,但与成熟市场相比,特别是对标日本和韩国,中国啤酒行业目前的 集中度水平仍然具备提升空间。在行业中长期温和缩量的预期之下,伴随啤酒行业高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端产品将进一步蚕食中低端产品市场份额,因而那 些在高端以及超高端细分市场有着强大品牌认知度和多元化产品矩阵的啤酒企业 有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绝对优势市场市占率的同时有望领跑部分竞争格 局尚未明朗的区域市场,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欧睿数据显示,2021 年国内中高端啤酒销量规模约为 1583 万千升,占整体销量的 38.2%。其中,外资酒企百威由于率先布局高端啤酒市场,领头羊效应较为明显, 目前中高端啤酒市占率为 37%。同时,受各大酒企发力高端市场的影响,近几年 百威在中高端市场的市占率有所下滑,不过仍然是该细分市场的绝对龙头。青岛 啤酒凭借其自身的品牌优势及较早发力高端品类,其中高端市场市占率为 27%, 仅次于百威,是内资酒企在该细分市场的龙头。重庆啤酒在嘉士伯的助力下,凭 借乌苏啤酒、嘉士伯系列、凯旋 1664 等本土+国际品牌产品享有 14%的市占率。华润啤酒于 2018 年提出“决战高端”战略之后,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其次高端 产品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长,目前中高端市占率达 12%。

  从各品牌中高端产品矩阵来看,百威凭借哈尔滨啤酒、百威系列、科罗娜等品牌 以及丰富的夜场渠道资源在中高端市场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青岛啤酒是最早走 出去的中国品牌之一,自身具备较强的品牌优势,通过加快“1(青岛)+1(崂 山)+N(新特产品)”产品组合的整合和优化力度,中高档产品规模持续壮大;重庆啤酒稳步推进“扬帆 22”战略,乌苏从初步全国化走向深度全国化,在嘉士 伯国际品牌的赋能之下,中高端市场份额同样居前;华润啤酒的中高端布局较 晚,但凭借其强大的深度分销能力以及收购喜力后外资品牌的助力,其在中高端 市场增长较快,有赶超之势。燕京啤酒围绕大单品 U8 大力推进产品结构高端化, 坚持“1+3”品牌战略,正在从“落后曲线”到“加速追赶”。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9)

  啤酒消费与疫情发展形势紧密相关。啤酒销售渠道当中现饮、非现饮各占一半,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1-3 月啤酒行业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直至 2Q20,在 全国疫情形势逐渐缓和后,线下现饮渠道逐步恢复,啤酒行业即出现较大的回补 性增长,分别同比+6.2%/+12.1%/+3.5%。 2022 年 6-8 月,啤酒需求疫后回补性增长叠加高温消费旺季,短期行业需求快速 放量。2022 年 3-4 月受华东疫情影响,行业产量下降明显,分别同比-9.8%/- 17.7%。直至 5 月份,国内疫情形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区域逐步解除封控,线 月份行业产量开始企稳(-0.1%yoy),6 月份行业复苏趋势显著 (+7.4%yoy)。

  6 月底国家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并调整隔离政策;与此同 时,进入啤酒消费旺季,高温天气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22 年 6 月全国平均气 温为 21.3 度,创下 1961 年以来同期最高;其中,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气 温更是创下历史同期最高,高温(35℃以上)天气持续数日。7 月份后,全国平均 气温进一步上升至 23.16 度,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二热的月份。在疫后复 苏、政策优化、旺季高温天气、叠加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等因素共振 下,3Q22 啤酒行业产量同比+9.3% 至 1125.1 万千升,7/8/9 月产量分别同比 +10.8%/+12.0%/+5.1%。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燕京啤酒/百威亚太中国区/重庆啤酒销 量分别同比+10.6%/+7.0%/+5%/+3.7%/+1.3%,主要公司已追回前期销量损失。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10)

  10-11 月,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局面并未缓解,啤酒产量分别为 185.6/178.6 万千 升,同比-14.1%/-1.7%。22 年 1-11 月,啤酒累计产量合计 3,312.3 万千升,同比 +0.5%。考虑到 4Q 为啤酒消费的传统淡季,且有世界杯催化,全年行业基本面大 概率维持稳中有升。经过近三年的“战疫”,目前防疫政策已从“动态清零”转为“全面放开”,各 地疫情高峰接踵而至。在疫情过度阶段,短期内抑制现饮消费需求,但当下正值 啤酒消费淡季,预计对 2023 年全年销量的影响相对有限。伴随感染峰值回落,人 群获得免疫,消费复苏仍将是 2023 年的发展主线,预期线下消费场景将迎恢复性 反弹,提振啤酒消费需求。

  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以及去年啤酒产商集体提价,今年前三季度主要产商吨价 均获得持续提升,其中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百威亚太中国区/珠江啤酒吨价同比分别 +5.8%/4.2%/0.7%/5.8%;分季度来看,因线下即饮场景为高档酒的主要销售渠道, 8-9 月份全国疫情反复,高档酒销售受到一定抑制,3Q 主要产商吨价虽有提升, 但增速环比上一季度有所放缓,但从销量增速上看,仍领先于整体销量,主要酒 企产品结构处于持续优化当中。

  展望 2023 年,伴随现饮渠道的恢复性反弹,将助力酒企推进高端化升级;且基于 大麦价格上涨压力,年底龙头公司已有提价动作或有提价打算,结构升级+产品提 价仍将并存,继续推动酒企 ASP 的持续提升。

  受疫情冲击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动荡的影响,2020 下半年开始,啤酒的原材料价格 大幅上涨,且持续期较长,普遍涨幅较大,主要酒企纷纷以提价应对。目前,大 麦价格仍在上行通道中,也为酒企继续提价提供契机,而包材成本如玻璃、铝 锭、瓦楞纸价格均已回调。截至 12 月 20 日,铝材/纸箱/玻璃瓶成本较期内最高点 分别下降-48.6%/-25.5%/-19.5%。3Q22 头部产商青啤、重啤吨成本虽同比保持个位 数增长,环比看已呈现逐季改善趋势。虽然大麦价格仍有压力,但在生产成本中 占比较小。考虑到采购、生产周期及季节性因素,预期明年啤酒产商成本压力会 有所缓和,如果包材成本持续下行,毛利率预期将获得持续改善。

2023年啤酒行业分析 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图11)

  以史为鉴,2006 年以来,啤酒行业经历三轮较为明显的成本上涨,分别在 2007- 2008 年、2011-2012 年、2017-2018 年,这三轮成本上涨之后的共同特点是,短期 成本压力推动行业出现提价潮,而后成本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进而大幅 改善啤酒公司后续的利润空间。

  以 2017-2018 年为例,2017 年啤酒生产成本价格 指数大幅上涨后,于 2017 年底-2018 年初,成本压力剧增倒逼行业启动提价潮, 与此同时,啤酒生产成本价格指数同步出现深度调整直至回归正常水平。原材料 价格上涨导致行业提价,提价后原材料价格由于供需矛盾缓和逐步回归至正常水 平,一“涨”一“跌”双向增厚了行业利润。从主要啤酒生产企业的销售毛利率 走势来看,2017 年各大酒企的销售毛利率基本维持下滑或勉强持平的状态,2018 年后,销售毛利率开始企稳回升,有效推动了行业盈利水平的提升。预期 2023 年 产品提价+产品组合优化+成本回落红利将在报表端释放。

  我们认为,短期疫情对线下消费场景、居民消费力的影响或将扰动啤酒高端化进 度,但中长期来看,中国啤酒单价远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更不及世界平均水 平,中国啤酒的吨酒价格尚有长足的提升空间,以高端化转型为发展方向的产业 结构升级是啤酒行业长期结构优化以及吨酒价格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在差异化竞 争、高端化转型阶段,将比拼啤酒产商在中高端产品矩阵、渠道铺设、品牌建 设、高端大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龙头有望继续收割市场份额,提升市场 集中度。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1.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啤酒,又叫麦酒、液体面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普及范围最广的酒精饮料之 一。啤酒最早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于外来酒种。自 1900 年(清朝光绪十六 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市...

  $重庆啤酒(SH600132)$ $青岛啤酒(SH600600)$ $园城黄金(SH600766)$ 1.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啤酒,又叫麦酒、液体面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普及范围最广的酒精饮料之 一。啤酒最早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于外来酒种。自 1900 年(清朝光绪十六 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市...